凸显城市优势,用心赢得人才
近日,本报“深度报道”版面聚焦大学生在南京就业情况,去年是“宁聚计划”实施第一年,全市新增就业参保大专以上人群34.15万人,增幅达60.1%。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这么多大学生集聚南京,为创新名城建设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背后,我市全链条构建人才政策体系功不可没:大学生从外地来宁面试有补贴,租房有补贴,创业有补贴……苏宁易购去年近5000名入职者中,有六成以上享受了宁聚计划的补贴,就是一个生动例证。
“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人才总是流向综合条件最优的地方。当前各地为吸引人才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人才流入的排名每年都在变。城市要想在人才竞争中不落下风,就必须认清形势,进而发挥自身优势。数据显示,目前一线城市的吸才能力仍然最强,重点高校毕业生的首选多是本地,其次喜欢去邻近省份工作。南京距离上海不远,附近省份如浙江有较大的人才吸引力,省内也有苏州这样的有力竞争者,可见南京面临的压力着实不小。
优势是比较出来的,要抵住来自省内和附近省份的吸才力量,只有做到比省内和附近省份的城市都更具吸引力,为此需要特别关注对方的动向,在人才政策上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做到这一点还不能高枕无忧。现在,人才不只是邻近城市之间的竞争,已是国内各大城市甚至国际之间的竞争,在“争先”时,我们也需要放宽视野,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先进经验,保持竞争意识。近日媒体热议剑桥大学承认中国高考成绩,有人说这是在跟北大清华抢学霸。高考生几年后就是大学毕业生,名校抢学霸的现象可视为对人才的“预定”。换言之,在吸引人才的链条上,高校招生其实是第一环。南京有53所普通高校,其中12所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加强高校和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吸引力,城市就能先行拥有更多更高起点的“人才后备军”。
当然,高校优势不等于城市优势,要把“人才后备军”真正留下来,还得看城市人才政策、发展空间和生活环境的“综合分”,“综合分”越高,越能赢得高水平人才。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需要人才,需要一流人才,在提量的基础上,还得追求提质,我们还要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再者,引才、聚才只是个开始,要让“人才流入”真正成为“人才红利”,还得留得住、用得好。我们非但不能有半分松懈,而且还得再加码、再加劲儿,保持并凸显城市优势,继续赢得人才。
南京的城市功能品质在提升,人才政策体系也在持续优化升级,前不久发布了2019版创新名城政策的33个实施细则,其中围绕人才支持的有8个。6月底将举行的首届南京创新周,主题为“创新南京、机会无限”。这座集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三重身份于一体的机遇之城,需要让每个人知道,这里不仅是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而且能够为年轻人提供人生出彩的无限机会。城市的综合优势越明显,就会有越多高水平人才选择南京。
- 让城市和人才互相成就2020.07.07
- 期待“公园城市”变为现实模样2020.07.07
- 行行出状元!95后快递小哥被评“高层次人才”,获百万房补2020.07.06
- 小康生活十二时辰 | 北大博士扎根南京,忙的是“头”等大事2020.07.04
- 南京老城南的小康愿景:古都老街重生记2020.07.04
-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全链条人才保障“筑巢引凤”2020.07.04
- “最美防疫志愿者”刘凡华:为诚信之城南京多做些实在事2020.07.04
- 从南京开始,多国文学爱好者探文脉2020.07.04
- 今年上半年,蓝天多了近一个月 2020.07.04
- 全链条人才保障“筑巢引凤” 20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