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粉丝当“韭菜”的明星经济当休矣
最近,某人气流量歌手的新专辑上线iTunes,引发销量数据造假的争议,事件发酵成了欧美与中国粉丝圈的冲突。
“中国水军”成为搜索热词,当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其实这名歌手专辑的销售量是否真的涉嫌造假还有待考证,欧美网友难以理解数据怎能如此之高,可能低估了亚洲粉丝为偶像刷榜的狠劲儿——为了支持偶像,许多粉丝不是一张一张地买,而是一箱一箱地买的。不过,无论此次数据是否有假,在明星经济圈里,“水军”的存在毋庸置疑,并且已经形成了产业。
在当前的造星模式下,经纪公司、公关团队雇佣“水军”为明星造势,跟网红店雇人排队差不多,都是为了制造焦点,吸引潜在粉丝的注意力。吸引到粉丝之后,就是怂恿付费,鼓励粉丝用真金白银刷数据只是种种手段之一;而粉丝通过付费产生一种自己是“金主”的错觉,愉悦地参与到这一波流量的潮汐中去。就这样,“追星”变成了“烧钱”,“明星经济”变成了“流量泡沫”,背后推手和明星赚得盆满钵满,粉丝犹如“韭菜”,在虚假流量的操纵下被一茬一茬地收割。
明星经济并不是只有“流量泡沫”、少数投机者获暴利这一条路可走,它本是影响社会的亚文化的一种形态。追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明星经济,但明星经济可以不只有粉丝烧钱,也可以通过演出、品牌、特产代言等方式拉动社会经济,前提是明星需要面向社会树立起健康、正面的形象。这样的形象,显然不是“水军”、虚假流量能塑造出来的。演员应该会演戏,歌手应该会唱歌,偶像就算不太会演戏、不太会唱歌,也应当能够“贩卖梦想”,造星模式如果完全由金钱拉动,靠水军带来的虚假流量堆砌,那些缺乏根基、摇摇欲坠的人设,又能贩卖什么样的梦想呢?
自以为是粉丝的“韭菜”们,固然可以长大,可以在“毕业”后轻松地对自己说“谁还没年轻过”,但这些纵容、培养、依靠“水军”和虚假数据的流量造星及娱乐消费模式带来的乌烟瘴气,伤害了明星亚文化的健康养成,扼杀着亚文化的种种可能性,对于社会而言是一种饮鸩解渴甚至杀鸡取卵式的行为——因为它让娱乐业变得更加浮躁,不利于培养优秀的艺人,不利于创作优秀的作品;它充满太多的一夜爆红、太少的个人努力,给予青少年感官刺激多过精神支持,输出不了多少正向价值。多年后当我们再回首,回忆起的可能是一段混乱而缺乏意义的时光。
靠流量造星、拿粉丝当“韭菜”的明星经济该挤一挤泡沫了,它不止关乎一时的娱乐业收益,也关乎青少年成长在什么样的文化环境、接受什么样的价值观。
- 好作品终会让低调好演员走出“隐秘的角落”2020.07.06
- 北京日报:明星代言,远离“雷区”保平安!2020.07.06
- “你一票我一票”背后 粉丝集资为何总摊上糊涂账?2020.06.14
- 明星带货热闹之后 直播经济如何持续红火2020.06.12
- 明星“入职式代言”能持久吗?2020.06.10
- 越来越多明星入企当“官”,是真上班还是变相代言2020.06.05
- 《我是唱作人2》打破“乐坛鄙视链”2020.06.01
- 《达拉崩吧》真功夫:周深的“古典美”2020.05.15
- 音乐综艺“扎堆”,凭啥征服那些挑剔的耳朵?2020.05.15
- 李子柒海外粉丝破千万背后,是粉丝经济回归理性文化消费的可能20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