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 录制央视《我有传家宝》
“我做绒花是先结婚后谈恋爱”
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 录制央视《我有传家宝》
近期,多部古装剧的热播让绒花饰品成为新晋网红。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间,主要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喜事时佩戴绒花。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1月4日,央视一套播出的《我有传家宝》节目,带领观众了解历朝历代五彩缤纷的头饰,而我们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则为全国观众讲述绒花的前世今生。
看到这么精美绝伦的绒花,节目录制现场的主持人和观众都不相信,这些绒花都是一个男人做的。
为什么当初会投身绒花行业?赵树宪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作是分配的,我分配在制花厂。”当时,制花厂有绒花车间、绢花车间、塑料花车间、涤纶花车间、纸花车间。冥冥之中,自有缘分,绒花选择了赵树宪,赵树宪也点亮了绒花。
机缘巧合只是第一步,热爱上制作绒花,也需经历一番寒彻骨。赵树宪把他与绒花的关系比作“先结婚后恋爱”,他说:“因为喜欢,所以我在学习过程中就特别努力,要把全套工艺掌握。虽然当时的制花厂是流水线生产,但每一道工序我都去做,我还都保证产量、保证质量。”
绒花虽小,但工序却不少,“从做绒条到绒花,一枝花不少于十道工序。”赵树宪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树宪学会了绒花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后,鼓起勇气,跟厂里提出了调去制花厂设计室的要求。
过去,南京人主要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喜事时才佩戴绒花。如今,在赵树宪的努力下,绒花已经拓展到头饰、胸饰。“时尚界、影视界、演艺界,都与我们有合作。”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赵树宪遇到的问题不是没有人喜欢,而是喜欢的人太多,制作绒花的人手不够。
- 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老南京非遗要好好传承下去2018.11.01
- 舞乐《十二生肖》演绎中华文脉传承2018.11.01
- 战争剧《浴血十四年》登陆央视 2018.10.24
- 龙袍街道孙赵村打造“文化党建 家风传承”党建模式2018.10.18
- 暖心!“铜山妈妈”获央视点赞!2018.10.13
- 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亮出“江苏实践” 践”2018.10.12
- 改革开放40周年:十里秦淮谱新篇2018.10.12
- 中国金银铜记忆传承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2018.10.08
- 国庆长假期间 南京1.3万大学生免费登城墙2018.10.08
- 金陵竹刻传承人:在作品里呈现南京元素2018.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