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淳生院士:用诚信开放的心态打破合作“壁垒”
江宁智能产业地标论坛上
赵淳生院士:用诚信开放的心态打破合作“壁垒”
南报网讯 (通讯员 王强 记者 张希)今天,在江宁开发区举行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江宁智能产业地标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说,南京、江宁开发区制造业基础雄厚,智能制造是提升城市首位度、产业竞争力的抓手。他认为,南京需要为企业、人才营造更好的智能制造生态环境,鼓励人才、企业打破“壁垒”,用诚信、开放的心态展开合作,加速产业进程。
看着台下坐着一溜排的外国专家,今年80岁的赵淳生撇开话筒,站到讲台中间,用洪钟般的声音自豪宣布,他带领的南航研发团队开发的超声电机相继给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其领衔的超声电机产业化项目,也于去年落户江宁开发区,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仪表、医疗器械及机器人等领域,当年就拿到了订单。当前,赵淳生最大的心愿是制定超声电机标准。他说,他的团队正在拟定超声电机的军标、国标、世界标准,下一步计划建设国家级超声电机检测中心,实现“超声电机中国梦”。
审视中国和国际发达国家智能制造业的差距,他说,距离肯定存在,但这毕竟是个新行业,国内是可以赶超的。南京打造智能产业地标,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当前,搞技术的科研学者,因为怕别人偷走技术,不愿意彼此合作,但现在科学太发达了,没人可以全部包揽所有的事,博采众长才能加速创新进程。想解决这个瓶颈,一方面需要完善知识产权环境,一方面要鼓励技术人才讲诚信。可以说,这是当前妨碍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此外,要以开放的心态开展国际合作。自主创新不是什么领域都要从零开始,国外有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引进来。“有人和我说,他也要搞超声电机,我回答,你为什么要做?你再干五年、十年都赶不上我,我积累了20多年经验,把我的超声电机技术用到你的产品上,你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不好么?”赵淳生说。
他认为,智能制造领域当前还有个不好的现象,很多人都在一窝蜂做很简单的事,比如人机对话、智能识字等。为什么不去做深度学习等高端领域的研发,中国大量高端医疗器械都是进口的,一台动辄上千万元,应该去这些领域打破外国垄断。
- 走进科远滨江:九成设备智能化 企业年产增一倍2020.08.05
- 挖潜“造血” 栖霞:打造南京东部地区增长极2020.08.05
- 抢抓工业互联网 盐城制造开新局2020.07.24
- “电子身份证”让夫子庙更诚信2020.07.10
- “最美防疫志愿者”刘凡华:为诚信之城南京多做些实在事2020.07.04
- 穿上这个神奇“外衣” 快递小哥变“钢铁侠” 2020.06.24
- 智能科技搭“桥梁” 开创新局“先手棋” 2020.06.24
- 国内最大规模智能充电综合服务楼在江北投运2020.06.20
- 央媒看南京 | 《南京市社会信用条例》7月1日正式施行2020.06.18
- 能联网的家电不少,但会数据分析的才是智能家电20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