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庸官懒官堵了扶贫路
近日,央视曝光了甘肃折达公路考勒隧道偷工减料问题,这条总投资近16亿元的扶贫公路,因工程质量差被群众戏称为“打折路”,被勒令整改时又用刷漆对付。当记者反映到该省公路局、交通厅时,结果却是“此路不通”,扶贫路就这样成了危险丛生的问题路。
不久前,在成都召开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气严厉地强调:“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现在,考勒隧道刚好成为这段话的现实样本,让人在震惊愤怒之后,再次感到作风建设任重道远。
纵观整个事件,各种“四风”问题轮番上演。首先,中央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扶贫项目,居然出现如此严重的质量问题,足以证明质监、安监各环节形同虚设,相关部门存在懒政和不作为。而被责令整改后,这些单位和责任人非但没有知耻后勇,反而继续敷衍了事,创造出“人家说整改好了,我又没空上去看去”“从这个文件打出来以后,这个事情已经画上了句号了”等经典语句。充分凸显了用文件落实文件、既不监管也不督办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正是这种没人管、管不了的工作态度,纵容助长了建设单位的胆大妄为。
更为恶劣的是,面对群众和媒体监督,甘肃省公路局和交通厅互相推诿,态度生硬。这意味着行业监管、行政监管失效之后,公众监督、媒体监督之路也被堵塞,其危害不亚于扶贫公路不通。这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官僚主义,让人不免怀疑,除了懒政等作风问题,偷工减料背后是否还隐藏着钱权交易、利益交换等贪腐行为。扶贫建设资金具体流向哪里,背后的水到底有多深?都需要进一步查明并依法依规处理,给贫困地区人民一个交代,也给全国公众一个交代。
扶贫攻坚没有捷径,必须脚踏实地,打硬仗,啃硬骨头。作风建设同样没有捷径,必须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笼子,对地方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不力、工作不扎实、敷衍应付,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严、失职失责,纪检监察机关惩治不力等问题严肃问责、严惩不贷。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评估不严格等突出问题。把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的作风虚火降下来,脱贫工作才能真正硬起来。
2018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覆盖全国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已经开始,甘肃考勒隧道这个“造假样本”,也应成为开年第一个“打假样本”。唯如此,才能回应群众的意见与诉求,才能让扶贫路真正连通民心民意,让扶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全省率先!淮安涟水“阳光扶贫”超市开启扶贫开发新通道2018.04.02
- 南京商洛对口扶贫结硕果2018.03.29
-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助力连云港以“数”为据精准扶贫2018.03.27
- 人社部、扶贫办:确保零就业贫困户至少一人就业2018.03.23
- 河北万全:“人脸识别”堵塞扶贫资金微腐败漏洞2018.03.21
- 智能旅游扶贫“活”地图来了2018.03.13
- 精准监督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2018.03.12
- 栖霞慈善摄影展 善款用于扶贫 2018.03.11
- 禄口机场为云南山区献爱心侧记:真情传递温暖2018.03.07
- 何立峰谈易地扶贫搬迁:中央统筹 省负总责 市县落实2018.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