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同频共振,才能亲子和谐
今年34岁的北大留美硕士王猛,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最近10年,他仅因办理身份证回过一次家,且在家中只停留了不到10分钟。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于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在“控诉”其父母对他的“掌控”的同时,也告诉年轻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1月29日《成都商报》)
在王猛眼里,因为父母对他的“肆意操控”、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不仅性格“内向,敏感,不善交际”,而且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为了自我救赎,他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而在父母眼里,他们的确对王猛说了很多“不”,但不是为了掌控他,而是怕他犯错。还有,他们觉得王猛抗挫折能力不行,不明白他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从双方的表述和感受能看出,王猛和父母对问题的看法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而这,恰恰是一些家庭亲子关系无法融洽、甚至存在严重障碍的一大原因。
用一句话来形容亲子关系中的错位,那就是“有一种爱叫为你好”。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大部分人是听着“为你好”长大的。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交怎样的朋友、找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听父母的。按说,学习成长中的这些大事小事,父母作为过来人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本是人之常情。问题是,偏偏有一些父母,以“为你好”为由,自觉不自觉将自己的好恶或者理想,强加给孩子。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父母更是恨不能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了。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并不领这份情,即便一时屈从,日后也会以一种异常激烈的行为反抗甚至“报复”。王猛与父母决裂的一个诱因,就是他不会剥鸡蛋遭嘲笑。类似案例并不少。媒体曾报道,遵从父命考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周浩,对没兴趣专业感到痛不欲生,3年后选择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做一名技术工人。好在周浩父亲最终理解并支持了他的选择,否则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亲子间缺乏的从来不是爱,而是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可以说,正是“鸡同鸭讲”式的相处方式,让亲子关系出了障碍。具体到王猛个案上,他的父母并非真的想处处掌控他,只是希望通过多提醒,让他少走一点弯路;王猛也并非不知道父母是“为他好”,而是觉得父母的“过度关爱”变成了一种伤害,让他失去了自我飞翔的机会。因此,弥补亲子关系的裂痕,乃至解决很多家庭亲子关系存在的类似障碍,首先需要双方能够换位思考,在解决问题时多些沟通和理解,尽量做到同频共振。当双方处于同一频道,即便有分歧也不会闹到决裂的地步。
- 年轻夫妻卖亲子牟利:5年生5孩 卖3男孩还取同名2017.11.24
- 万名游客邂逅陌上花渡2017.10.30
- 亲子困局:开学后 妈妈们为何比孩子还紧张2017.09.22
- 近千名游客双休日在千年古村里感受亲子时光2017.07.16
- 市青少年速度轮滑锦标赛开赛 400多名轮滑小将同场竞技2017.06.29
- 亲子共读内涵需延伸 2017年十大亲子图书公布2017.06.07
- 亲子自助餐厅浪费严重 单店食材曾一天浪费千元2017.06.02
- 家庭亲子游同比上升, 乐园生态景区成为香饽饽2017.05.30
- 端午撞上“六一”亲子游热度高2017.05.24
- 省科普宣传周活动 等你报名参加2017.05.20